大地亿仁国家名厨
郑绍武

郑绍武

烹饪名师,团餐与大锅菜委员会川菜研发中心主任,烹饪技师顾问、北京烹饪名师,北京市商业服务业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名师“川菜”制作传承人。

著文/宋国兴

漫像/朱凤翔

制作/程勤海

《中国灶神》之  郑绍武

郑大师叫郑绍武。是川菜名师。

人们常戏谑他是姓“正”的大师,是因为老头儿有点儿倔脾气。

你让他做事,他不倔。可你别请他吃喝。一说请他吃饭,十有八九你得让他顶回来。

老头儿正了一辈子。打小就正。

其实,正,就是个实在。

常有人觉得实在人吃亏。郑大师说他这辈子没觉得吃过啥亏。就觉得活得挺好。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这些小肚鸡肠的事。

他是个心大的人。心大得躺那儿就着。

他一辈子就没做过梦。这是真的。

至于要成为中国烹饪大师的梦,就更没做过。

他只知道实实在在做好川菜。从自小学徒一直做到现在。

做着做着,他就真成了烹饪大师了。还是政府钦定的正宗川菜传承人。

在通往川菜文化的高山上,他不停歇地攀登着,每一步都那么踏实。

郑绍武

郑绍武

郑绍武

走出乡村

人说“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”。郑绍武的父母就没有小棉袄的命。

膝下四个孩子清一色秃小子。

郑绍武行三。上面两个哥哥,下面一个弟弟。

他的老家在北京通县。地地道道农民的孩子。

农民的孩子自小就是父母的帮手。只要会玩了,就离不开干活。郑绍武就是这样。

1958年那年,父亲去十三陵水库出外工,一去一整年。这年他才7岁。也得跟着母亲哥哥一起翻地、撒肥。

他的小学是在村里上的。中学可就远了。每天上学要走近20里路。

中学没赶上好时候。正是哪特殊的年月。

乱乱哄哄中,他就升入初中三年级了。学校基本不上课了。成天就是斗校长、整老师。同学:他觉得不好。这不叫正事。校长、老师教咱们学知识,怎么就不对了?还那么狠心地斗。他想不通,也看不惯,还管不了。索性就回家再不去学校了。

郑绍武打小就是个直性子。定了的事,那就认准这个事了。不会犹豫,也不会后悔。不去学校了,那就彻底不去了。连毕业证的事想都不想。就一谋真心地干起了农活。什么翻地挖土装粪车、收割玉米刨茬子。外带照看小弟弟。十五六的孩子干的全是大人的活。尤其半夜扛着铁锹看稻田,那真不是该一个孩子干的。好家伙,黑漆漆的夜,四周不见一个人影的野外,静得那么瘆人。忽而脚下草棵子里蹿出一只地鼠,猛地又是几声夜猫子鸣叫。一人走在田埂上,不由得脊背一阵阵发麻。

郑绍武就这样一天天地干着。骨头里慢慢渗入了男人的胆魄和坚强。

1971年的一天,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了一个通知。大队.在大喇叭里喊郑绍武父母说,市里来咱们大队招工啦。要贫下中农子弟。你们家是下中农,有你们家的份儿。快让你们家老三来大队报名!好事碰了别误了,麻溜着点儿啊!

这可是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啊!郑绍武父母赶紧带着他就去了大队部。一问,原来是北京市第一服务局来村里招工。大队的人说,这次招的是专门的厨师。政审和参军一样严。

郑绍武父母一听,生怕自家的老三有哪点儿不合格。就央告大队的人说,求您帮着给我们说说,别把我们家老三拉下来。让我们家也出个挣工资的人。

大队的人听了一笑道,这事成不成也不在我们。人家先面试。面试成了再到县医院检查身体。快回去把那一身泥呀、土呀洗干净,换换衣裳。面试的时候也瞧着顺点儿眼。

在一家人的期盼中,郑绍武过了一关又一关,终于进入了各区县一共八百多人的大名单。

再挑、再选。最后定下了100  人。其中就有郑绍武。

该落实单位了。

分配是按照菜系划分的。学淮扬菜的到民族饭店。粤菜学员归北京饭店。分到友谊宾馆和莫斯科餐厅的是专学西餐的。四川饭店自然是川菜了。郑绍武分到了这里。从此川菜就成了他的立身之本。

百人的新学员被拉到永外的商贸学校。当时这里叫的是五七旅馆。每班20人。由军代表负责训练,每天出操、上课、学习。完全军事化管理。

烹饪专业课是请北京各大饭店的老师傅讲授。川菜师傅名头不小。是北京饭店行政主厨张志国先生带班。

张先生乃川菜名师。对川菜有着独到的理解及独创。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编著出版了《北京饭店的四川菜》一书

郑绍武

郑绍武起步即得名师栽培,实在是人生、事业之大幸。正如荀子在《劝学》中所言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,靛青出自蓼蓝。张志国先生就是未来提炼出郑绍武这一靛青的第一个蓼蓝母体。

张志国先生来上课了。他站在讲台上,用眼睛扫了一遍坐在下面的半大小子们,问道,你们都是来学厨师的。知道厨师是干什么的吗?

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答道,知道。做饭的。

张先生苦笑了一下,无奈地说,这,这倒也对。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,厨师,是以烹饪为职业,以烹制菜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。也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,是为人民服务的。

孩子们惊讶地窃窃私语着。他们第一次听到一个做饭的,还有这么正规的名称定义。

张先生敲敲讲桌,孩子们安静了下来。张先生接着说道,所以呀,你们可不能小瞧了厨师这个职业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厨师是人类的第二父母。

孩子们这下憋不住了。课堂上一下就嘈杂起来。有惊讶的、有议论的、还有捂着嘴不住地笑的。

张先生和善地看着孩子们。等教室里安静下来了,张先生才微笑地又问道,知道了厨师的意义,现在我再问问你们,厨房是做什么的?

孩子们这次回答得挺齐:做饭的!

张先生听了“噗嗤”一下就笑了。然后他故意板起脸说,你们怎么就知道个做饭的?厨师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,那厨房就是厨师的岗位、战场。这里有规矩,你必须学会;这里有重任,你必须承担;这里有门派,你必须明白。

张先生叫起一个孩子来,问道,刚才我讲的你明白了吗?

这男孩回答:明白了。

张先生拿起桌子上的菜刀,问道,这是什么?

男孩回答:菜刀。

张先生白了他一眼,不耐烦地说道,这用你告诉我啊?又问,干什么用的?

男孩回答:做饭的。

“哄——”整个课堂的孩子们都笑了。男孩一下慌了,急忙改口道,不是,是,是切菜的。

张先生忍住笑,严肃地说,你们都是按照参军入伍的条件招来的。战士的武器是枪。厨师的武器就是刀。战士要练枪法。厨师就要练刀法。

郑绍武

孩子们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。张先生咳嗽了几声,压住了孩子们的议论后说道,学厨师,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刀的使用。

张先生握起菜刀,边示范边讲解着刀法要领:右手握住刀柄把稳刀。左手半握呈蟹爪状,中指顶刀,食中二指顶住刀身也可以。手指的中关节与刀成60度,而且右手拿刀切东西时,抬起刀的高度不要高于左手中关节。还有,切菜时一定要把大拇指缩在另外四个手指的里面,这样就不会切到手了。练习熟练了,只要轻轻握住刀柄最后端,  不怎么用力,轻轻一颠一颠,菜就能切成粗细均匀的丝。

一把刀的使用就有这么多讲究。郑绍武就感觉到学厨师看来不是个简单事。他暗下决心,一定跟着师傅学出个样儿来。

学会了用刀再学站姿。开始孩子们没把这当回事。郑绍武也觉得一个站立有啥好学的?可是让张先生一讲,这站姿对厨师来说就是门学问了。

这回是大家都站在那儿,张先生一个一个纠正姿势。他边掰这个胳膊、拍那个腰,边说着站姿要领:腿、腰要直立,最好挺一点。肩膀和手臂的根部应该尽量放松。切菜是腕部在用力。切菜的时候,刀和手面应该成90度。身体既不向右倾斜也不向左。与案板的角度,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平行的。但个人情况不同,允许有一定误差。总之,  要保持姿势的挺直,这样不会腰背劳损。

就这么一个用刀、一个站姿,把郑绍武一开始对厨师的不以为然一扫而光。

起初,他总以为当厨师不就是做饭嘛。别看他刚是个十几岁的孩子,在家也常帮母亲做饭。有时候母亲地里的活儿忙不过来,绍武自己就把饭做了。刚来的时候,他还自得自己比别人强呢。这让张先生一按套路要求,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下手了。

他渐渐明白了,厨师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。必须实实在在学艺才行。

培训班就像一块良田。小伙子们如同小树苗般地在这里汲取着大地的营养。半年中他们懂得了什么叫菜系,懂得了川菜的特点,懂得了菜要炒好,不串味,必须分汤锅、炒锅、烧锅。

半年后,懂得了做人、规矩、纪律、粗浅厨艺的这批小后生,来到了前门的力力餐厅开始实习。

郑绍武从乡下真正走进了大都市。

郑绍武

走进后厨

郑绍武的  “正”,包括他事业路途的正。

就像老天刻意要把郑绍武雕琢成一个川菜大工匠似的,没让他的从业之路走一点儿弯路。从开始的培训就由川菜名师张志国启蒙,现在该实习了,又让他来到了经营正宗四川风味的北京市一级餐馆,地处北京前门繁华商业区的力力餐厅。

这下郑绍武彻底置身在了川菜这个四川大火锅里了。

力力餐厅可不一般。它始建于1954年。六十年代初,四川藉的中央首长因公务,外事接待,常光临这里。郭沫若先生经常到餐厅品尝四川风味菜肴。1964年秋,郭沫若为力力餐厅亲自题写了匾额,并赠诗一首:"盘中粒粒皆辛苦,席上盘盘出火炉,食罢常思来不易,鼓足劲头莫踌躇。"

力力餐厅店名原想叫"劳动食堂",意思是劳动人民吃饭的地方。因考虑当时社会上劳动人民识字不多,劳动二字过于繁琐.才取其两个字中的"力"字,定店名"力力"。

店名实在,郑绍武人性也实在。命运为他安排的啥都那么正合适。

真正的修炼开始了。

张志国先生带着他们学川菜。都国良先生专负责教他们面点。

作为川菜门店的力力餐厅也真够正。既然主打川菜,就都是四川名师。即使面点师傅不做菜,也是正宗的四川人。都国良先生就是专门从成都请来的面点名师。

郑绍武先跟着都国良先生学做担担面。

当徒弟,得让师傅喜欢。师傅喜欢你了,就愿意好好教你。你这个徒弟就能学到真本事。怎么才算好徒弟?勤快、本分、知大知小、学艺踏实、不偷奸取巧。这不光是当徒弟应该做到的,做人都应该是这样的。常说做事先做人,其实说的就是做人做不好,事也甭想能做好。

郑绍武从小苦出身,也懂得疼父母,懂得为家里操心出力。他的懂事是从苦里吃进心里的。这样的孩子做人不用人教,也不用费心思去耍小聪明装成什么样。一切就那么自自然然地做到了。

郑绍武就是这样。到了力力餐厅,和在家一样。该干的,不用谁说,都干了。早早来到后厨先把卫生做了。该准备的东西准备好。末了再给师傅沏半杯茶。等师傅来了,再把热水续进杯子。这些他都不是刻意做的。好家教的孩子身上都有着懂事的程序软件。

都先生很喜欢郑绍武。教得也耐心。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教。其实都先生是对人、对事要求都很严格的人。一件事就是一件事。绝不马虎。就是一个担担面吧,他也让你起根儿就得弄明白。

这天,都先生忽然就问郑绍武:绍武,你学担担面,知道为啥叫这名儿吗?

这话一下把郑绍武问愣了。他支吾着说不上来。

都先生笑笑说,记住了,不管学什么,都得弄清楚来龙去脉。不懂装懂学不成本事。不懂就问才能长学问。

接着都先生告诉他,担担面是四川非常著名的一道小吃,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。相传是1841年一个绰号叫陈包包的自贡小贩创出的。因为最早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,所以才叫担担面。

郑绍武

饭菜里面还有这么多传说、故事,郑绍武就觉得很有意思。这初始的餐饮文化教育,让他感到了中国餐饮文化的神秘有趣。

郑绍武想尽快学会做担担面。可都先生却不教他做面,而是先让他学做汤。见他总想问面的事,都先生就问他,绍武,你爱看戏吗?

郑绍武随口就答:爱看啊。尤其《智取威虎山》里杨子荣那嗓子,太棒了!

都先生把火势调小了后,转过身指着他说,你说的嗓子好,就是人家的腔好。老话说,厨子的汤,唱戏的腔。做不好汤不是好厨子,唱不好腔不是好戏子。菜好吃、面好吃,就好吃在汤上。这你可得记住。

都先生担担面的做法,是郑绍武刻在心里的记忆。至今他也只认担担面里放芽菜才是正宗四川味儿。放那种大叶子的冬菜,那就差事多了。

学川面,从面的名称学起。学川菜,从剥葱剥蒜修姜开始。简单是人生起步的楔子。只有从这里开始才能打进职业的台面。

看到郑绍武粗活熟练了,张志国先生就对他说,从今儿开始你练开生吧。

郑绍武眨眨眼,不明就里地问:开生?开什么生?

那时,各大饭店的食材都是由特供点供应的。许多肉类都是冷冻的。尤其鱼,就没有活的。取回来都得化冻后收拾。去鳞、掏肠肚,这一套做下来就叫开生。

张先生一指旁边的一堆冻鱼说,去,把那堆冻鱼化开收拾干净。

郑绍武怯生生地问,不是练开生吗?

张先生笑了笑道,是啊。这就是开生嘛。

开生是个脏累活儿。鸡肚子臭,鱼肚子腥。开生开得臭烘烘。从这天起,郑绍武他们几个小年轻就轮着干起了开生活儿。

学会开生练切菜。

这是真正练刀工的时候。平刀法、斜刀法、直刀法、劈刀法。只练得小哥儿几个丁儿、丝儿、块儿、片儿全都有模有样了,师傅这才说了句,嗯,有点儿意思了。

这一天,郑绍武在案板上切菜切得正来劲呢,忽听张志国先生高声亮嗓地来了句,你要是怕那案板跑了,就爬那上边。贴着管什么事?!

郑绍武不知道张先生说谁呢,就四下里看了一圈。

张先生冲他一扬下巴,说,看什么看,说你呢!你瞧瞧你那围裙,快成抹布了!

郑绍武这才醒过梦来,原来自己贴得案板太近了。按师傅教的,应该距离案板一拳头远,而且还要站成丁字步。张先生本来是个好脾气,可你要不按他教的做,那他就对你没好脸儿了。

会了几样技艺的小年轻从开生、切菜、做面点到上灶炒些家常菜,每人都一个月到半年地轮着干。直到这些技艺都熟练了,才又开始学干货的涨发。

干货都是高档菜的食材。鱼翅、海参、燕窝、鱼肚儿。这些都不能沾油,而且对水温、火力要求都非常高。

郑绍武

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。以麻、辣、鲜、香为特色。郑绍武对现如今的川菜做法很不以为然。一个辣字就把川菜全包括了。其实川菜川菜风味包括成都、眉山、内江,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,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,即复合味的运用。辣椒、胡椒、花椒、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。不同的配比配出了麻辣、酸辣、椒麻、麻酱、蒜泥、芥末、红油、糖醋、鱼泡椒鸡脚香、怪味等各种味型。无不厚实醇浓,具有“一菜一格”、“百菜百味”的特殊风味,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。

川菜在烹调方法上,有炒、煎、干烧、炸、熏、泡、炖、焖、烩、贴、爆等三十八种之多。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、香、味、形、兼有南北之长,以味的多、广、厚著称。历来有甜、酸、麻、辣、苦、香、咸"七味";干烧、酸、辣、鱼香、干煸、怪味、椒麻、红油八滋之说。

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、调味多样、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。由筵席菜、大众便餐菜、家常菜、三蒸九扣菜、风味小吃等五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。在国际上享有“食在中国,味在四川”的美誉。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:干烧岩鲤、干烧桂鱼、鱼香肉丝、廖排骨、怪味鸡、宫保鸡丁、五香卤排骨、粉蒸牛肉、麻婆豆腐、毛肚火锅、干煽牛肉丝、夫妻肺片、灯影牛肉、担担面、赖汤圆、龙抄手等。

郑绍武一上道就正,正就正在老师傅们那种工匠的较真劲儿。在川菜馆那就说川菜。别的菜系就别在这儿提。那年月的师傅都是跟着他们上一辈的师傅学徒学出来的。老一辈师傅对学问、技艺的恪守,那丁是丁卯是卯,绝不走半分样。那种诚信、本分,更是从祖上原分原样地一代代往下传。到了郑绍武他们这辈儿,师傅们依然承继着老一辈的规矩。

规矩就是铁律。大家都自然而然地坚守着。川菜师傅当然也懂、也会做别的菜系的菜。可师傅们不许郑绍武这些徒弟们乱问、乱学别的菜系的菜。他们有时候也问,谁问都得让师傅堵回来。师傅们怕他们学杂了。就像唱戏的师傅不许徒弟唱歌、唱歌的老师不许学生唱戏的道理一样,发声方法乱了,唱出来的声腔就不是味了。

郑绍武学得认真,干得也踏实。不管切配、上灶,他都能一站一天,就那么不声不响地干着。偶然不小心切了手,也只是用盐水泡泡伤口,忍着疼该干啥干啥。人一踏实了,就像金子放在了暗处,不用有动静,就在那儿泛着亮光。师傅们对郑绍武就是这样的印象。所以当他们实习结束要走的时候,力力餐厅的师傅们实在舍不得放他走。

郑绍武告别了力力餐厅,走向了等着他到来的四川饭店。

郑绍武

郑绍武

走近高山

如果说川菜是中国餐饮文化中的宝藏,那么四川饭店就是一座宝藏蕴藏量最大的高山。

这是一家非同一般的饭店。因为这里最早是  “勋贝子府”,所以整座建筑都是按照贝子府的级别建造的。有中路和东、西两路建筑。中路南北纵轴线上有府门,共五进院落。

这家占地1万多平米的饭店是由一些老帅提议,周恩来总理商定的店名,由郭沫若亲笔题写的牌匾。四川饭店主要是为热爱川菜的人士服务的。郑绍武到这儿的时候,也正是这个时期。他清楚地记得,

四川饭店,宏杨了中华飲食文化,改革开放后,四川饭店接待过数以百计的世界各国政要,包括美国总统、西班牙国王、澳大利亚总理、加拿大总理、英国首相、基辛格、著名科学家霍金、李政道、杨振宁……

四川饭店非同凡响,管理它的人同样不是等闲之辈。

郑绍武

郑绍武

郑绍武

四川饭店的当家人是褚土根和朱慧两位经理。朱慧经理是三十年代的老地下党员,曾为上海的中共地下党首脑机关做掩护,与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大都相熟。1973  年3月,四川饭店重新开业后,许多复出的老首长都喜欢到这里欢聚。这不仅因为这里有风味正宗的四川菜,还因为他们熟悉的性格开朗、特别热心肠的“机关枪”老板娘朱慧就管理着饭店。

在哪特殊的年代里,朱慧可是宁可受罪也不乱咬人,老一辈革命家们都很敬重她的正直。朱慧就到住地看望他。他边对她说:“朱慧同志,让你受委屈了,因为我,你受牵连了”。有的领导来四川饭店时,一见面就和朱慧拥抱在一起,还开玩笑地说:“  ‘机关枪’别乱响!首先要把身体搞好啊!”

现在,郑绍武走进了四川饭店,就是走到了这座川菜大山的山脚下。要想上到它的高处,乃至峰顶,就要舍出力气,不停歇地攀登。

这无疑是一场修炼。

朱慧经理对朴实勤快的郑绍武是喜欢和认可的。响鼓不用重锤。朱经理快人快语的一句“小郑,你小子给我好好干啊!”就让郑绍武体会到了朱经理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。

做首长的饭菜是极讲究的。头一天接到通知后,当天晚上就要把第二天的熬汤原料备好。包括酱油、料酒、醋、咸盐、味之素、鸡、鸭子、棒骨、干贝。第二天等着走菜。该烧的鱼、鱼翅、牛头也得烧好。该除水的除水。然后用汤喂好。

菜品的质量不只在真材实料。制作工艺的粗细才是决定它成败的关键。中国饮食文化的真谛也都深藏在制作工艺的流程里。就像给肉喂汤,花一定的功夫把肉喂足了汤,做出来的菜便有底味。吃起来回味无穷。肉不喂汤,那菜品做的就是表面文章了。这样的菜就经不起品味、香不了久长。如同做人,表面光鲜不抵内心充实。真正的力量在于意志的坚强。

做菜的工艺在郑绍武的心中转化成做人的道理,在熟练技艺的同时,也在成熟着自己。

郑绍武很幸运。川菜泰斗刘少安、陈松如、刘少奎等老一辈川菜名家历史地就成了他攀登川菜高山的领路人。就像一所大学,其名不在于有多少大楼,重在有多少大师。四川饭店也不是因了它专事川菜即为名店。它之贵就是因为它拥有着一批川菜大师,将中国的川菜做到了登峰造极。有这样的大师传承,郑绍武的攀登之路就不会迷途。当他稍有偏差的时候,师傅们就会用严厉将他唤回到正路。

郑绍武

郑绍武

这天,已经可以独立上灶的郑绍武遵师父之命烹制一道回锅肉。他信心满满地持锅掌勺,上了火、倒入油,一阵儿叮叮当当,将炒好的菜出锅入盘。

回锅肉号称川菜之王。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传统名菜。主要食材是带皮的猪肉,蒜苗,也可加青椒做辅料。师父能让自己掌勺这道菜,郑绍武心里就有点儿得意。菜一出锅,他便亮了一嗓子:走着——

这一嗓的喊,听的是叫服务员端走上桌,其实是他为自己的技艺叫好喝彩呢。正在他哼着小曲等来人端菜的当口,师父刘少安快步走过来,说了声:等等!

郑绍武一愣,问师父:怎么了?

师父没说话,直接端起盘子看着这盘回锅肉。稍倾,嘟哝了一句,你这是炒的啥子菜?

郑绍武眨眨眼答道,回锅肉啊。

师父提高了声音问道,啥子狗屁回锅肉,这是烤肉了嘛!谁教你这样子炒的?

郑绍武有点儿发蒙地答道,您教的啊。

师父这下火了。把盘子往灶台上重重一放道,胡扯!我教你把肉烧成焦的了?这让客人怎么吃?你能干就干,干不了走人!别在这儿砸四川饭店的牌子!没见过你这么笨的!

后厨的人们被刘少安先生的火气惊呆了。人们面面相觑,谁也不敢出声。刘先生原本是位好脾气的长者。可得分什么时候。谁拿工作不当事了,让他看见那他绝没好话对你。

郑绍武也是要强的。当着这么多人被师父责骂,真羞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。师父的火气是他炒菜的火引燃的。他炒菜的火太冲了,一不留神把肉皮炒焦糊了。这样味就进不去了。师父的这顿骂,让他一下子明白了,进了四川饭店,只是刚刚踏过了川菜的庙门坎儿,要想念好川菜这本真经,必须清心寡欲、除掉一切杂念地好好修炼。

师父的责骂就像警钟,常响在他的耳边。伴着这警钟,他不仅懂得了火势的运用,烹饪的技艺也一天天长进。到了1975年,郑绍武成为了独立掌勺的真正厨师。

1978年,已独立上灶3年多的郑绍武这天被朱慧经理招到办公室。朱经理劈头就问,绍武,明天小平同志陪希思首相来吃饭,你做个三元牛头怎么样?

郑绍武稍稍顿了顿答道,您说行,我就行。还有别的菜吗?

朱经理一扬手,屈指数来:还有小黄牛肉、鱼香大虾球、开水白菜。你们一人保一道菜。多精心。可别砸锅啊!

郑绍武得令即行。食材备好。

翌日。提前将肉去老皮再成方。加老母鸡、老鸭、排骨、干贝,小火慢炖。就在小平同志和希思首相到来时,这里的肉也炖好了。

该上菜了。郑绍武取出牛头肉进盘浇汁,将修成圆形的胡萝卜、白萝卜、青笋摆入盘中。

菜端上桌了。郑绍武在后厨边干着活,边担心着自己的菜是否让客人满意。当服务人员走进后厨,郑绍武赶紧悄悄问道,怎么样?

服务人员坏坏地撇撇嘴,摇了摇头,皱着眉说,你那道菜,够呛。

郑绍武一听,头一下子大了。赶忙问,是吗?他挠着头愁容满面地磨叽道,这,这哪道工序都对呀。

服务人员看他当真了,忍不住“扑哧”笑了。赶忙告诉他说,逗你玩呢!小平同志吃着很高兴。还说  : 家乡味太好了!

郑绍武

郑绍武

郑绍武转忧为喜地给了对方一巴掌,板起脸说道,这事能开玩笑吗?他舒了口气又问道,那希思首相呢?吃得惯吗?

服务人员装着洋腔洋调答道,嗯,GOOD。中国菜太好了!

郑绍武乐滋滋地目送着服务人员走出后厨后,开始归置起案上的东西。今天的感觉很特别。拿起哪样炊具他都觉着那么亲,也分外重。

晚宴结束了。小平同志高兴地要和厨师、服务人员合影。话传后厨,大家欢欣雀跃。都急忙跑去照相了。此时郑绍武却悄悄地躲开了。他觉得自己是厨师,把菜做好是自己的本分。不管来的是首长还是普通百姓,只要这道菜是出自自己手里,那就必须精心做好。自己在四川饭店,就有机会为首长服务。这是工作。没什么可特殊的。拿着和首长合影的照片张扬,那就更没劲了。自此以后,郑绍武就再没和任何一位政要合过影。

郑绍武可真是姓  “正”啊!

郑绍武

郑绍武

走到山腰

形容郑绍武的学艺之路,用的上这句老话了——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”。朱慧经理也常常耳提面命地嘱咐郑绍武,要好好学技术。学好了是自己的本事。

在师父的教诲、自己的苦学中,郑绍武在川菜的高山上不断地攀登着。1984年,他考取了国家高级技师。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川菜接力人。

随着老师傅们的老去、退休,学有所成的郑绍武成了锥处囊中的管理人选。

郑绍武倒很冷静。他知道自己还在登山的途中。距离山峰还难以企及。学无尽头。他不敢有丝毫的放松。所以当1986年饭店选他出任副厨师长的时候,他生怕耽误了自己学技术干脆地就推掉了。

有的人是想办法能当个一官半职,郑绍武是就想安分守己地学技术。朱慧经理一听郑绍武不想升职,也不想管人,就来了拗劲。一声令下把他叫来,问他,选你当副厨师长,你为啥不干啊?

郑绍武嗫喏着答道,不是您让我好好学技术吗?我觉得自己的技术还不行,当了头儿一来耽误学技术,二来我也管不好,给您捅娄子。

朱经理板起脸说,我让你好好学技术,这没错。合着你学了技术就一点儿别的心也不操了?单位培养你成了高级技师你留着熬着吃呀?怎么就不能为单位多出点儿力?我老太太还成天折腾呢,你个小年轻就敢打退堂鼓?反了你了!

郑绍武一看朱经理火了,赶紧解释:不是……

朱经理根本没给郑绍武留话口,截住他的话头儿就问,不是什么?是不是不服从领导?是不是不听从组织分配?嗯?

郑绍武一看这有理说不清的阵势,只好苦笑着回答,是。是。

朱经理缓了一口气道,副总厨你不干就不干吧。我有的是人选。我看你也不适合当副总厨。

郑绍武一听暗自高兴。心想,总算推了这差事了。

谁知朱大姐话锋一转说道,从明天起,你上任总厨师长。我倒要看看你干了干不了!

朱慧经理的脾气那是说一不二的。连中央首长都敬她三分,甭说别人了。那些国家领导人的孩子们来了饭店,只要让她碰见,准骂一声,小王八蛋,又来吃了!

郑绍武让朱经理骂成了总厨师长,二话没敢说就老老实实上任了。

郑绍武

郑绍武

当上了总厨的郑绍武,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住进货关。

食材采购,里面的说道可就多了。作为总厨,只要你有私心杂念,你都不用太费心思贪便宜,只要你面上的事让供货商过去了,那便宜自然就送上你门来了。

比如进冻肉、冻虾、海鲜。只要货到了,你过秤付款即可。不用在分量上动心思、做手脚,供货方就乐不可支。何故?那水冻成冰它也是肉的价、虾的钱啊。只要双方都揣着明白装糊涂,那供货方能不感谢你吗?

郑绍武正。正得连这点儿猫腻也不给对方留。更不给自己留。他明白地告诉供货方,付款要按出成率算。咋个出成?先把冻货拿一块放在盘子里,让它解冻化成水。然后除掉水再称纯货的分量。达到九两为合格,低于九两必须降价。唉吆喂,这么一来,别说那点儿水的猫腻玩不了了,弄不好连整个货的原价都保不住。这情形让供货方也就死了引诱郑绍武一起玩猫腻的心了。

郑绍武正得让供货方没了脾气、没了算计。同时他也让自己正得干净、正得坦然。他化掉的不光是冻货中的水,同时一起化掉的,还有做人过程中的心灵污浊。

担起管理重任的郑绍武,没有当甩手掌柜。他依然和原来一样该干啥干啥。对于制度的执行他于认真中又灵活变通。

就说对菜品的质量把关吧,他的奖惩办法既让人哭笑不得,又让人心服口服。

按规定,菜没炒好是要扣罚奖金的。郑绍武想,徒弟们的工资都不高,奖金对大家来说是一块挺要紧的补贴。扣了谁的也不忍心。这得想个新法子。

这天,一个徒弟把菜炒砸了。郑绍武一尝,味不对。他盯住徒弟问道,你说这菜能端上桌吗?

徒弟自知理亏,也预料到这月奖金悬了。就担心地问,您能不能少扣我点儿奖金?以后我一定注意!

郑绍武白了徒弟一眼,轻描淡写地说道,扣你奖金干啥?不长记性扣啥也没用。

徒弟一听不扣奖金,便嬉皮笑脸地连声道谢,谢谢师父、谢谢师父!我长记性,一定长记性!

郑绍武看了看徒弟,把这盘子菜往他面前一推,说道,想长记性就把这盘子菜全吃了。你尝尝这味道对不对。

徒弟一听,愣了。再看郑绍武,他就那么死盯着徒弟。那眼神绝对是没商量的余地。

徒弟只好端起盘子大口吞咽着。也搭上他把菜炒咸了,吃到一半儿吃不下去了。就用乞求的眼神看着师父说,师父,您扣我奖金吧,别让我吃了。

郑绍武扭脸对站在旁边的另一个徒弟说,去,给他盛一碗米饭,让他就着吃。

这个徒弟赶紧盛来一碗米饭。郑绍武一直盯着徒弟,看着他把饭和菜全都吃完为止。

后厨的徒弟们被这哥儿们的窘相逗得不住窃笑。郑绍武扬手一指大家,高声说道,你们别笑。以后不管谁把菜炒坏了,都一样。你炒的你自己吃。这叫自作自受。我看你们长不长记性!

郑绍武

郑绍武

在四川饭店当总厨,脑子稍微活泛点儿几年下来几乎就能是个书画收藏家。而且还都是艺术大家的作品。还别说是饭店总厨,就是这里的一般服务人员,手里有个几幅名家字画也都并不稀奇。

说来让人难以置信。郑绍武当了多年的总厨,别说名人字画了,他连和名人的合影都没有一张。你问他原因,他答得特干脆,两字——不要。再问他干嘛不要?他答得特简单:没意思。

那年月,到四川饭店用餐的首长、部长络绎不绝。著名的画家、书法家几乎就没有没去过的。艺术家们有的是把自己的作品带去送给饭店。有的是带着笔墨到了饭店现场作画、写字。相声大师侯宝林虽不写不画,可他来了,也要站到一幅名家的国画前,看着画作现场抓哏来段现挂。

名家现场作画、写字是大家索要字画的极好机会。服务员们大多都是这样得到名家作品的。名家们来到这里兴致也高。多画几幅、多写几幅也不在话下。有时这次有的人没得到,下次来了还得再写、再画把欠的还上。

这样的事情多了,有的名人就发现四川饭店里,就总厨郑绍武从不张嘴要作品。一天,画家黄胄带着自己的一幅作品来了。他叫来郑绍武,要把这幅作品送给他。谁曾想,搁别人求之不得的事,可在郑绍武这儿却被再三再四地谢拒了。

按郑绍武的意思,我是厨师,做菜是我的工作。菜品就是我的劳动成果。人家是画家、书法家,写字作画是人家的工作。作品也是人家的劳动成果。谁都不容易,咱凭啥白要人家的作品?每当别人和郑绍武说,那些名人的字画,哪幅都值几百万时,他都只是淡淡一笑,说句“不该咱得的,不要。”

郑绍武就那么坦然豁达地专注在川菜的技艺上。心里干净得无烦无恼。白天在后厨出一身汗,回到家头挨枕头就着。从年轻到今天,不懂失眠,不曾做梦。不论为誰做菜,夸赞他的菜好,也不论外国政要如何赞美他的川菜技艺,他都认为这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。事情过去了,就若无其事了。从不以此为得意的谈资。

郑绍武者,正绍武也!

郑绍武

走向高峰

郑绍武在川菜的高山上心无旁骛地攀登着。

他攀援的高度日渐上升。

继1984年他考取了国家高级技师资格后,又于1987年荣获了“北京优秀厨师”称号、1988年荣获了北京首届烹饪技术比赛个人热菜的金牌。

到了此时,他感觉应该在多掌握一门菜系了。于是,他向中国的鲁菜泰斗王义均先生表达了拜师的心愿。

王义均先生对郑绍武这多年来的人品、菜品了如指掌。打心眼里看好他。能收他为徒,老人家自是欣慰。

1989年,在隆重的拜师仪式上,郑绍武向王老庄重行地了拜师礼。从此他在中国餐饮文化的山路登攀上,又多了一个领路人。

郑绍武

郑绍武

转眼到了1993年。

这年,全国第三届烹饪大赛即将在石家庄举办。四川饭店决定派出郑绍武参赛。条件是如果在赛事上拿了奖牌,来去的费用全部报销。否则费用个人自付。

这次郑绍武本不想参赛。倒不是心里没底怕得不了奖。是觉得别这么接二连三地去挣荣誉了。他对自己的境况很满足。唯一不知足的就是学无止境的技艺。

领导了解了他的心思,还是不改让他参赛的初衷。这是关系到单位荣誉的事。当然要派出硬手出战了。至于报不报销费用,那只是领导的激将法。为的是让参赛者能精心备赛。

郑绍武回到家把自己的想法和妻子一说,妻子听完就数落开他了:别学那抹不上墙的稀泥。领导派你去干嘛不去?你爱川菜、学川菜,得了两回奖就到头儿了?这么多年过去了,你不去比比,你知道你的技术到了哪份儿上了?去!该准备什么准备什么。是骡子是马到那儿溜溜!

郑绍武出马了。

这次大赛分4个赛区。石家庄是其中的一个赛区。哪个赛区都是几百人参赛。

赛场上,郑绍武出手的是川菜代表菜水煮牛肉。另一个是鱼香大明虾。

赛场也是名利场。各种心态在名利面前尽显尊卑。一些抖机灵的选手为了成绩,事先就把食材准备得差不多了。这就给现场烹调腾出了从容的时间。

郑绍武不玩这一套。他亮出原始食材,一切都从头到尾现场实操。

评委、专家被郑绍武的磊落实在感动了。随着他水煮牛肉最后一道工序浇油的“滋啦”声,从蒜香到花椒香再到葱香,层层香味在屋里弥漫开来。待油爆声音渐渐平静下来,一大碗水煮牛肉就那么让人垂涎欲滴地征服着大家。

接下来的鱼香大明虾更是在橘红色的汤汁中,昂首翘尾地静卧着一只闪着光泽的红色大虾。大虾与泛着紫色的菜花相映生辉。极像是一件精心雕琢出的工艺品。

郑绍武出手不凡的烹饪技艺在赛场上力压群雄。他终以超群的实力,斩获第三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个人热菜金奖。

郑绍武

郑绍武的登攀向着顶峰不断接近着。

1995年,他担任了北京地区川菜烹饪技艺大赛的评委工作。

也在这一年,他获得了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颁发的“国家旅游局星级饭店厨师长”上岗资格证书。

就在他全力向着川菜高山的峰巅冲顶的时候,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需要审慎判断的歧路。

1996年,北京市决定,四川饭店在恭王府开办四川饭店分店。老四川饭店和香港方合资,改名为中国会会所。

中国会会所将不再是纯粹的川菜了。按照港人的习惯加了粤菜。

川菜不纯粹了,店名也不再有四川了。郑绍武的感情上就怎么也过不去。他无论如何也割舍不断与真正川菜的情感。所以当领导征求他何去何从的意见时,郑绍武毫不犹豫选择了就跟着川菜走,到四川饭店分店去!

四川饭店恭王府分店位于恭王府后花园内。恭王府曾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和坤的住宅。一八五一年,咸丰皇帝将此宅赐给恭亲王奕,始称恭王府。府内建筑融北方建筑形式与江南园林艺术为一体,堪称王府之最。

以厨师长身份来到分店的郑绍武,带领着团队60几个人在恭王府开始了新的创业。

万事开头难。新生的分店立足未稳。就像深藏闺中的秀女难为人识。游客又不敢接待,怕压桌影响效益。总共才一千多平米的实用面积,连冷库都无地安身。好在此时接连接待了李政道、杨振宁、霍金等几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。又接待了基辛格博士。让这里的川菜有了名声。慢慢地首长们也都不去老四川饭店而都改来这里用餐了。可是每天七八万元的流水对维持这样一大摊子家业,还是入不敷出。

郑绍武决定扩大经营面积。

郑绍武

郑绍武

四川饭店恭王府分店主营川菜,兼营红楼菜。设有八个风格各异、舒适怡人、古色古香的大小餐厅,可同时接待三百人的用餐。

再挖潜力。

他想到,在恭王府花园内的湖心亭、邀月台、安善堂、大戏楼、益智斋等处举办不同规模、不同档次的宴会、酒会及冷餐会、婚宴。在这里用餐,宾客将领略到东方文化神韵所特有的魅力,同时享受到精致美食及超值服务。

让各景点的管理人员协助送饭菜,利润分成。再加上主动赠送食客菜品,于是,活力大增。分店终于在市场的风浪里稳舵前行。

郑绍武向川菜高峰登攀的脚步一刻未停。作为总厨市长,他从未放下手中的技艺。后厨的事务他都身体力行。川菜的烹饪与他如影随形。就在这艺不离手的实干中,他一次次地得到了社会的褒奖。

仅2002年这一年,他就连获3个殊荣:担任“我为十六大添光彩”服务技能竞赛中式烹调裁判员、荣获“北京特级烹饪大师”称号、荣获“中国川菜烹饪大师”称号。

冲顶的路上再遇新的考验。

郑绍武

郑绍武

2006年,全聚德烤鸭集团王府井烤鸭店成立了川菜餐厅。一纸任命让郑绍武出任川菜餐厅副总厨师长。

这是一个面积达一万多平米、包括有中心厨房、6个分厨房、员工达700多人的宏大家业。

此时的郑绍武已经是年过半百、接近花甲之年的人了。他大可不必问津烤鸭的门道,凭自己半生对川菜的研习,以及自身的威望,完全可以掌控餐厅的管理。

他不行。他是个到什么山就唱什么歌的人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兑汤事他绝不干。

一切从头来。

徐福林、贾国良二位师傅都是烤鸭的行家名师。郑绍武就低下身子向他们请教。他们见老总厨这等恭谦,就劝他不必这么认真辛苦了。烤鸭的事有他们就行了。保证让老总厨放心。

郑绍武一看,和他们好好说是不行了。就假装变了脸色地说道,别说没用的。你们就说教不教我吧。是不是看我老头子不中用了?

徐、贾二位赶紧赔笑说,岂敢、岂敢。我们教、我们教!怎么能不中用了?您可是国宝啊!

从这天起,郑绍武从鸭子的孵化、出栏到宰杀,一直到亲手学开生取内脏,再到上炉,一样不丢地学了个明明白白。

老总厨能如此尽心尽力,员工们更不敢丝毫懈怠。四川餐厅开业即火,食客熙攘。不仅在广大宾客中树立了崭新的形象,赢得了良好的口碑,而且实现了当年开业、当年盈利的良好业绩。

2006年,营业收入达到1.1亿元,成为全聚德集团公司第三家亿元店。

2007年再次扩大营业面积,共计达到11400多平方米,共5个大厅,26个单间,能同时接待上千位宾客,就餐环境、设备设施得到了全面更新,企业整体面貌焕然一新。

郑绍武

″正宗川菜  精选"   /郑绍武编著

郑绍武

川菜的高峰终被郑绍武征服!

2011年,就在他为了川菜呕心沥血大半生,临近退休之年,他骄人的业绩得到社会的尊崇,被政府钦定为“北京川菜传承人”。同年,他又荣获了中国“十大烹饪名厨”殊荣。还是这一年,他再荣获“中华金厨奖”。

花甲之年来到了。站在川菜峰顶的郑绍武欣慰地饱览着这事业的风光。身上,披着精通各种川菜技艺,并有着自己独特技法的五彩霞光。手中,捧着几十年来与同仁共同总结编著的《从美味中吃出健康》、《正宗川菜精选》、《川味家常菜》、《川味小吃》、《川味冷拼》等川菜专著。

郑绍武是在大家对他恋恋不舍,和他对川菜的眷恋中退休的。他此生无憾事。与川菜相伴大半生,他从山脚一直攀登到了顶峰,不仅自己终于成为众望所归的川菜大师,自己的徒弟们也都不负所望,担当起了传承川菜的重任。

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,可大师的心一天也没有放下自己钟爱的川菜。在他63岁之年,首次举办了一场从社会收徒的仪式。来自仿膳饭庄、全聚德前门店、四川饭店、山东威海、东北等地的十位厨师,成为了跟随大师前行的有志者。

他的大国工匠的精神、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,感动了社会。一个个的评价和信任接踵而来——特聘为国家级烹饪大师沙龙成员、特聘为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中餐名厨专业委员会顾问、中国餐饮30年功勋人物、中国烹饪协会名厨委员会资深委员。

当这一切荣誉和评价到来的时候,郑大师一如既往冷静清醒。他深深知道,没有党和人民的培养,就没有自己这一身的烹饪技艺。评价和荣誉是一种信任。信任是最可宝贵的。信任也是一种使命。担当起这份使命,是自己一生的责任。

于是,郑大师依然精神矍铄地奔走在中国烹饪事业的大路上。

中南海、军委机关、部队、学校、大赛现场、边防﹍﹍

洁白的烹饪大师工作服上,金色的国徽分外耀眼。

2017年10月25日

于北京.草桥


=== 'https') { bp.src='https://zz.bdstatic.com/linksubmit/push.js'; } else { bp.src='http://push.zhanzhang.baidu.com/push.js'; } var 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"script")[0]; 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bp, s); })(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