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地亿仁国家名厨
王素明

王素明

烹饪名师,团餐与大锅菜委员会面点与烘焙研发中心主任,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管理保障部京西宾馆管理局厨师长,国家中式面点技师顾问,餐饮业评委,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,全国劳动模范,全国技术能手,全军职工工作者,军队系统烹饪名师,药膳名师,北京烹饪名师,北京首届十佳厨师。

著文/宋国兴

漫像/朱凤翔

制作/程勤海

《中国灶神》之王素明

功成凭的执着来

知道刘兰芳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,未必知道她的夫君就是她所有评书作品的合创者。也未必知道刘兰芳的夫君就是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王印权。

王印权师承老一辈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润杰。几十年来,他不仅创作出了很多快板书作品,还为快板书艺术的传承带徒传艺,为这门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在王印权先生众多的徒弟中,王素明算得上是一个特殊的弟子。

说王素明特殊,一是他和自己的师父一家本是相濡以沫走过来的。那份真情早已非一般师徒可比的。而正式拜师却是在师父一家熬过了苦日子,进京任职后才“摆知”的。

那是因为师傅伉俪双双进京任职后公务繁忙,素明不想再多打扰他们。再则,素明自打当上厨师,便一谋真心地专注起了厨艺。这样,师徒就暂失了联系。

好在师父一家知道王素明的工作单位。一日,已是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的刘兰芳,到京西宾馆开会,一来就打听王素明。王素明一听自己的师母来了,慌慌然跑来和师母见了面。师母欣慰地见了素明,顺便还给他带来了夫君王印权刚出版的一本快板书作品集。自此,失联多年的师徒这才又得以团聚。王素明藏在心底的快板书艺术之火又重新点燃。这也有了他后来的正式拜师“摆知”。

王素明

王素明

说王素明是王印权先生特殊弟子的另一个缘由,是王素明学艺刻苦认真。把师父教给的本事全都吃进了心里。从花板的各种技巧,到台上的手眼身法步,那嗓儿、那音儿、那范儿,一招一式全是地道的李派快板书的风格。加上他肚子里长书、小段装了不老少,不论在啥场合演出,王素明的快板书那都是惹得观众不依不饶下不了场的。就凭这才艺吃饭,王素明竹板在手也能是个叫座的角儿。

可他偏偏没把竹板当成饭碗。这辈子他把自己死死地钉在了灶台前、面案旁,从一干上厨师这行当的那一天起,就再没后悔犹豫过。直到干成了闻名军内外的面点大师。

这是一段怎样执着的人生路哟!

王素明

王素明

1.  要不是阴差阳错地干上了厨师这份工作,王素明原本就是立志要把快板书学出个样儿来的。

这个愿望,是他打小就有的。

王素明是北京长大的。家里兄弟姊妹6个,他排行老三。加上爷爷,全家9口人就凭着父亲每个月80多元的工资生活。

父亲是北京南郊木器厂的7级木工。有着一手好技术。那年月,80多元的工资已是高收入了。可家里人口多,这点儿钱就过得捉襟见肘了。没办法,母亲也得出去打打零工。

在素明幼小的记忆里,父亲是个刻苦钻研技术的大男人。母亲是个扑下身子扛箱子、搬盘条,回到家还要抽空叠纸盒、编书包想法为家挣钱贴补的强女性。

父母的不易、日子的艰辛让素明早早就懂了事。哥哥替下来的衣服,他穿着高兴。姐姐淘汰的文具,他用得快乐。小小年纪,素明就懂得礼让。

这天是星期日。父亲走到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的素明身旁,拍拍他的肩膀说:“你好好写作业,我和你哥你姐出去有点儿事。”小素明扭过脸答应了一声。可就在这时,他分明看见哥哥对姐姐使了个眼色,然后他们就做着鬼脸儿跟着父亲走出家门了。小素明心生疑窦,随后就悄悄跟在了后头。

素明的家附近,是一家俱乐部,里面常放电影。那时如能看场电影,那是让人多开心的事啊。小素明也盼着能看电影。可看电影得买票啊。虽然一场电影才5分钱,可紧巴的日子哪里舍得随便花钱啊。

此时,小素明不远不近地跟着父亲他们。眼看着父亲和哥哥姐姐就到了俱乐部门口。他看见父亲掏出了钱,来到售票窗口。买了票,招呼着哥哥姐姐一起走了进去。

小素明忽然生出一股怨气。他生气父亲为什么只带哥哥姐姐看电影?为了甩掉自己,还撒谎说有事。他真想冲进俱乐部,当着父亲和哥哥姐姐的面,大喊一声:我也要看电影!可是,他还是忍住了。沮丧的小素明低着头,边走边踢着小石子回到了家,继续写着家庭作业。

后来,父亲和哥哥姐姐谁也没说看电影的事。小素明也从没提过。他知道,家里穷。不能每个孩子都看电影。应该先让哥哥姐姐看。

小素明不计较穿哥哥的旧衣服、用姐姐的旧文具,也不计较父亲看电影不带自己。他的心思不在这儿。

小素明早早就对文艺有了兴趣。还在小学二年级时,他就在表演唱《逛新城》里扮演阿爸了。后来升入中学到了丰台区东铁匠营二中,他又参加了学校的鼓乐队,还是一名水平不错的小号手呢。这时候,他看了、听了快板表演。一下子就对说快板有了入心入肺的浓厚兴趣。那真是让他着了谜一般地喜爱。

兴趣一到了魔怔程度,那就没啥能拦得住了。

没板儿咋办?自己想辙呗。连5分钱的电影票钱家里都舍不得给,买几块钱一副的竹板,那就更别想了。家里有根旧扁担,正好就是竹子的。小素明一看乐了。好在父亲的斧锯镚凿都是现成的,他便从这竹扁担上锯下了两块一般大的竹片儿。再把火筷子烧红,在竹片儿上捅出窟窿眼。麻绳一穿,一副竹板就这么自力更生了。

有了竹板的王素明俨然有了干大事的宝贝。虽然自己的快板是初学咋练,嘴和板儿还合不到一块儿去,再加上那副板儿也忒寒碜了点儿,可在素明的心里,自己已经是个不赖待的人物了。这倒不是素明自个儿自鸣得意,他确实也是学校宣传队的台柱子。

那时节“文革”正盛,大中学校课不好好上,光热闹了穿着假军装的文艺演出了。素明的演出就很多。校内校外、街道工厂,凡有演出,必有素明。那时候,上边让学生们回校“复课闹革命”。结果课没复了多少,“革命”倒闹得挺红火热闹。

转眼间就到了1971年

  这之前素明的姐姐已初中毕业工作了。哥哥也早在1969年插队到了陕西的延安。此时的素明已是初三的中学生了。就在他成天打着那副从扁担上锯下来的竹板忙忙叨叨演出的日子里,这年7月的一天,忽然学校里来了几位部队干部。说是来检查复课闹革命情况的。

这几位部队干部在学校转了、看了、又找校长老师了解了、还找素明几个学生谈了话。

这几位部队的干部走了后,也就没了消息。学校也没再提这件事。

时间到了这年9月。

部队的人又来学校了。这次是从上次谈过话的同学中确定了9个名额。其中就有王素明。

消息传开,全校大哗。部队要带走这9个学生。往哪带?当兵?又不像。孩子们着急,家长也着急。都追问学校。

学校答复说,是参加工作。

啥工作? 啥地界儿?

学校又说,好单位一 京西宾館。

那年月,还没中学毕业就能有了工作,全家老少自然是皆大欢喜。到底干什么,就没去想,也不懂得想了。至于京西宾馆是怎么回事,那谁知道啊。反正是好事。要不为啥东铁匠营二中才挑了9个人啊?

又过了几天,情况就更清楚了。原来这次招工只是丰台区学校范围的。分配单位的办法那叫一个简单——两个凡是:凡是区一中的,都分到交警队;凡是区二中的,全到京西宾馆。王素明是二中的,自然就是京西宾馆了。

招工结束。属于京西宾馆的几十人直接就用汽车拉到了北京东郊的一个农场,开始了学习、训练、劳动的学员培训生活。

学习,是办学习班。雷打不动的“老三篇”。学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、树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、做老愚公那样不怕困难的人。

训练,就是出操跑步,像解放军一样边跑边喊一二三四、喊毛主席语录、林彪副统帅的语录。

劳动的内容最丰富。养猪养鸡种麦子插水稻,外带还有菜地。

睡的是大通铺,吃的是大锅饭。刚刚走出校门的这伙年轻人,在郊外农场感受到了从来没有的新鲜。

这天早晨,又是照例出操。还是边跑边喊。今天喊的是林副统帅语录。还没等喊完,负责训练的一位解放军干部就急忙叫停。大家一脸茫然。这位部队干部走近队伍,别的没说,直接就强调了一句,以后出操,只喊毛主席语录就行了。别的语录都不要喊了。

素明和大家一样纳闷了好些天。一直等过了国庆的一天晚上,大伙儿都就寝了,一位同学悄悄钻进他的被窝,用被子将两人蒙起来,贴着他的耳朵低声告诉他,林彪出事了。跑了。摔死了!

素明的同学,各色人等。啥像样的家庭背景都有。一些常人不知道的内幕消息,有的同学就都能知道。素明想,既然不让喊林副统帅的语录了,估计林副统帅就是统帅不了了。

农场 领导很快发现了大家的窃窃私语。于是及时进行了保密教育。强调了京西宾馆的性质保密要求。直到此时,素明他们才了解,京西宾馆非同一般的身世。

这座建成于1964年,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,与军事博物馆隔路相望的宾馆属于军队编制。主要接待国家、军队高级领导,并设有国家主要领导人套房。是中央军委、国务院举行高规格大型重要会议的场所。在管理与保卫工作上与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同等级别。

不说不知道,一说吓一跳。当了解了京西宾馆如此的身份后,素明又有了新幻想了。

他想,既然京西宾馆这么牛,那就能常常见到中央领导了。在宾馆工作,距离首长最近的是什么人?服务员啊!于是,宾馆服务员就成了素明向往的理想。

培训结束了。工作分配开始了。京西宾馆设有很多科室。最能见到大首长的岗位就是客房。服务员是直接为首长服务的。素明就想当服务员。

大家面临的去向只有两个,餐厅的服务员,后厨的炊事员。素明打心眼里不想进后厨。是啊,成天待在后厨那哪有见到中央首长的机会。他期盼着服务员的名额能落到自己头上。

终于等来了公布去向的日子。还没等他明白过来呢,分配方案就说完了。特简单:分到餐厅的男生一律到后厨,分到餐厅的女生一律搞服务。素明想当服务员的理想皮球,就这么被一锥子扎得泄了气。

素明悻悻然到了后厨。

瘪了气的理想还能鼓起来吗?

王素明

王素明

王素明

2.    厨师不是那么好当的。一切还得从头学起。

科长亲自带着这些生瓜蛋办班上课。培训班的带徒师傅是德高望重的刘文定先生。

刘先生是四川人。是1964年京西宾馆招募人才从外地特招来的。当时京西宾馆还叫的是八一饭店的名称。后来是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将其定名为“京西宾馆”的。

刘文定他们这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师傅级别都很高。有的都已经是二级厨师了,还得洗锅刷碗。刘文定师傅当时就已经有烹饪专著出版了。对于川菜、粤菜,那刘师傅绝对是行家里手。

当时的京西宾馆,热菜是以川菜为主。凉菜是以淮扬菜主打。面点走的是江苏风味。

技术培训开始了。培训班讲的、练的都是热菜烹饪法。

这下弄拧了。分配素明干的是面食,他就在面食上下得功夫多。可培训班学的是热菜。他又没时间练习。这么一南辕北辙,弄了个四六不成。

该考试了。素明应试的是实操热菜黑鱼熘鱼片。

这是一道典型的川菜。也是川菜中历史久远的传统菜品。高手掌勺,能让此菜片薄形美,色泽洁白。食之鲜嫩滑爽,令人回味不尽。

素明初学咋练,本来对热菜要领就懵懵懂懂。师傅再特别点试熘鱼片,这可要了亲命了。素明一听后脊梁直冒冷汗。可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啊。只见素明故作镇静,抿着嘴,朝师傅微微一笑。系好围裙,把眼前的家伙什挨个儿摆弄一番。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。可他此时的心里那是暗暗叫苦哇。

熘鱼片的制作关键是鱼肉不可片得太薄。勾芡时火候要温。上浆要匀,过油温度不可过高。这些要领是对内行说的。可对于十六七岁的素明,这个烹饪上的雏儿,哪里能做到这些。菜刀在手,深浅不知。食材下锅,温度不懂。该干的,一样没干。不该干的,处处犯忌。结果可想而知。一个熘鱼片,愣让他做成了“豆腐脑”。怎么?鱼全碎了!

领导一看,这么不行。还是干什么学什么吧。于是,主食单上。专门指定一名叫任徐民的师傅教授面点。

这任师傅,非等闲之辈。那是面点世家扬州任家之后。在他12岁时,就干上了面点的活计。面点于他,那是吃进心里的童子功。

古人诗云:“腰缠十万贯,骑鹤下扬州”。          这充分显现了当时的扬州兴盛之景。而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面点则以制作精巧、造型讲究、馅心多样、各具特色而著称。至明清时代已是扬郡面馆,美甲天下了。清代乾隆、嘉庆年间,扬州以经营茶、点、面、应时小吃为主的点心店肆林立、多方竞争、名品叠出。那时的任家面点,便名噪一时。

有这么一件事足可证明任徐民师傅的身世不凡。

那年,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来京西宾馆开会。在电梯里看到负责开电梯的一位姑娘。这姑娘正是任徐民的女儿。江总书记便亲切地问姑娘是哪里人啊。当得知姑娘是扬州人,而且还是面点世家任家的后人后,一下子勾起了江泽民旧时的回忆。他爽朗地笑着说道,呵呵,我可没少吃你们家的点心噢!

论任师傅的面点手艺,别的不说,单就一个油条,那就让人垂涎三尺。任师傅的油条,酥、脆、香、美。起身膨松,中间通空。别说首长们都爱吃,就连首长家属也得预定才能吃上任师傅的油条。

任师傅虽是名师,可想能天天跟在他身边学艺很难。任师傅工作在十三楼,服务的都是重要首长。除了宾馆要接待重要会议时,任师傅下到班组帮忙,这时大家才能见到他,平时见任师傅甚至比见大首长都难。

别看这伙毛头小伙子,见军内大首长那是常事。像开国上将许世友、陈锡联、中将刘志坚、皮定均等首长,和厨师们拉家常那是常有的事。都说许世友将军爱看电影,可他在下榻处放的电影常常是为让这些后厨的小年轻们看的。

常有这样的情形,那儿电影放着,素明他们几个小年轻坐在地毯上先是津津有味地看着,可一会儿,就有人进了梦乡。许将军很体谅这些忙活了一天的小伙子们。也不说什么。等电影放完了,许将军笑眯眯地问素明他们一句,小鬼,电影好看吗?大家就说,好看!许将军很高兴。就说,好看明天就还来看!

跟任师傅学艺,更多的是学规矩。规矩实际就是态度。不懂规矩,没个正确的态度,别说师傅看不上你,就是你自己也学不好艺。老一辈厨师学艺,那都是徒弟费尽心机“偷”来的。一种面点里要加鸡蛋。到底这面里要加几颗鸡蛋,就是核心技术了。师傅绝不轻易告诉徒弟。有心眼的徒弟就在垃圾桶里数鸡蛋壳。师傅发现了,再做这道面点时,干脆把鸡蛋壳都捏个粉碎。

任师傅他们这一辈厨师都是这么学出来的。所以他们就知道学艺的难。也同样要求自己的徒弟们必须有个学艺该有的态度。

这天,又赶上任师傅下班组做面点制作示范。几个年轻人围在任师傅的面案旁边,手撑着面案的边沿,探着身子看任师傅操作。

只见任师傅先是用眼左右瞟了他们个来回,然后皱皱眉又低头揉起了面。小伙子们不明就里,互相也看了看。谁也没醒过梦来。还是手撑着案板看任师傅操作。

任师傅也不说话。依然起劲地干着。等该往开擀面了,任师傅操起擀面杖,一手攥着擀面杖,一手贴着面案,眼睛死盯着那团面,皱着眉头不说话。大家以为任师傅在琢磨面该怎么擀呢。说时迟那时快,只见任师傅胳膊一甩,顿时他身边的两个小伙儿同时随着一声“啊!”身子就倾向了面案。众人吓了一跳。      定睛一看,两个小伙儿都不知所措地在揉着胳膊。原来是任师傅用擀面杖给了二人胳膊一家伙。

大家都呆愣在那里。不知任师傅为何无故发怒。

任师傅余怒未消。把脸慢慢从一边转向另一边。用眼光把大伙儿扫了一遍后,语气严厉地问道:“懂不懂得规矩?都挤到我眼跟前,我还能干活不能?”  任师傅把擀面杖往案子上一拍,抬手一划圈道,“你们自己看看,有个徒弟的样儿吗?”他边拿起擀面杖,边嘟囔道,“站没站相,坐没坐相。什么德行!”

大伙儿这才明白了任师傅为啥发火了。一个个赶紧离开面案,来到任师傅对面不远处,直直地站好,全神贯注地看着任师傅的一招一式。

王素明

素明最初进主食间学艺的机会并不多。这是因为他总往外跑。这倒不怪素明自己。那年头哪个单位也闹宣传队。京西宾馆属部队编制,这方面就更不能落后了。也打上素明文艺上又有两下子,这就自然是宣传队的骨干了。成天忙着吹拉弹唱,学厨艺倒成了业余的事了。这么地,虽然名义上是主食间的职工,可连最基本的一些常识性的技能也稀里马虎。

这一日,中央广播说唱团来京西宾馆慰问演出。观众最喜欢的相声演员马季、唐杰忠也来了。素明多想能到现场看看这场精彩的演出啊!咳,事与愿违。今天恰好轮到素明值班。

素明心猿意马地为演员们准备着晚会结束后的夜餐。

宾馆为演员们定的夜餐是饺子。省事的饭让素明弄得反倒麻烦了。

晚会刚结束,领导就电话通知素明准备开饭。素明只以为演员说话就到呢,嘁哩喀嚓就把饺子倒进水已烧开的大锅里。水少饺子多,挤得饺子相互你推我搡直劲打架。推推搡搡中,饺子可就熟了。

要是这会儿趁着饺子们还没互相抓伤胳膊撕破脸赶紧把它们捞出来,那饺子还都是囫囵个儿。素明倒实在。他一瞅演员还没到,就想着等演员到了再捞饺子,省得到时凉了。

负责接待演员的贾吉祥主任来到后厨,低头一看这锅饺子,天爷!这不是打京西宾馆的脸吗?饺子倒是饺子,可都不是原样的了。有整个儿的,有半拉的,有带窟窿的,有光剩下皮儿的,饺子馅儿也成了装饰,星星点点地漂浮在锅汤上。

贾主任冲着这锅破饺子直嘬牙花子。巴咂着嘴道,这怎么吃?!快重煮一锅吧!

这活儿让厨师干,那本是闭只眼都能干得了的。可素明愣是干砸了。这次事故对素明的教训太刻骨铭心了。他开始知道了技术的重要,也懂得了做个好厨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。

从这时起,素明才真正开始心向灶台。

王素明

3.  素明在的主食间,几位师傅都非同一般。

班长吴巨成,河南人。各种面食那是手到擒来。看吴师傅做面食,简直就是看杂耍表演。他不仅手头儿快,而且制作面食的过程全在一种美妙的律动中。身子的一起一伏,膀子的一摇一摆,胳膊的一收一合,双手的一抓一放,一团面就在这极似太极的韵律中逐渐成型。一会儿功夫便从他手中生出了或圆、或长、或丝、或片、或包、或饺、或鸡、或猪的各种精致活脱的面点造型来。

尤其吴师傅的那支擀面杖,在整个面点制作的过程里,总能和面案敲打出急而不乱的节奏来。一阵儿像马蹄疾驰,一阵儿如雨打芭蕉。叮叮当当,敲得人心乐洋洋的。整个主食间充满了轻松和快乐。

另一位师傅王占青,人称王大炮。是在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军队伙夫,被俘后编入我军还是干他的厨师老本行。王大炮朴实憨厚,人性耿直。被俘对他真是时来运转。就连朱德总司令都吃过他做的饭。还和他照了一张合影。让王大炮后悔的是,“文革”中他一害怕,把这张至珍至贵的合影给抠坏了!

有王大炮就有王二炮。王二炮叫王景山。同样是说话倍儿冲,爱抬杠。别看文化不高,资格挺老。那是去过朝鲜抗美援朝最后一批回国的的老战士。

再下来就该是对素明影响最大的师傅王汉了。

那年月,后厨干活凭的除了手里的技术就是力气了。炊具、灶具几乎没有一样是能替代人力的机械。在大家每天都死心塌地用傻力气往出折腾这顿饭的时候,王汉师傅不声不响地在炊具身上琢磨起了窍门。王师傅的一个点子,常常能让平时费死劲的活儿一下子变得轻松、容易。

就拿焖米饭说吧。200多斤的大米装进蒸桶里,加进水,再用大木铲搅拌。等水把米都浸匀了,还得把多余的水再滗掉。这一来不光把营养成分都滗跑了,而且留多少水也没把握。小年轻们最怕做米饭了,只要掌握不好水量,那米饭不是软就是硬。

这一天又是焖米饭。只见王汉师傅手里拿着块儿长木板儿,笑眯眯地走过来。他把木板儿往蒸桶里一插,再看看上面刻出来的道道,说道,水有点儿多了。再滗滗。在王师傅的指挥下,又滗掉了些水,这才盖好盖开始給汽。

大伙儿正纳闷王师傅这是啥妙招呢,王师傅转过身,指着木板儿告诉大伙儿说,以后就按这上面的刻度加水,不用滗了。保险没错!

这是王师傅把多年的经验量化成标准,让它成为炊事中的得力助手。

像这样一巧破千斤的技术革新,王师傅隔些天就能生出一个来。

这一切都是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来的。

墩布坏了,王师傅找来铁丝重新绑好。再等墩布坏得不能用了,王师傅就把墩布上的布条拆下来,用废布条把扫帚包起来。这样扫帚就不容易坏了。

一大桶粥百十斤重。两老爷儿们抬都费劲巴力。王师傅找来轴承拧上木板,一辆小车就给大家带来了轻松。

今天看来,王汉师傅他们老一辈厨师,就是厨房机械化的开山鼻祖。那些不起眼的小改小革,就像猫给老虎当师傅,虽看的是小打小闹,却是日后捕猎的基本功。

王汉师傅在给徒弟们创造方便、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,也把做人应有的品行、事业应有的态度无声地融入了大家的血液中。老一辈人的榜样力量如同温暖的阳光,嫩苗般的徒弟们在这阳光的照耀下,舒畅地进行着成长中的光合作用。他们自己壮大着,同时也向周围生发着宜人的氧。

素明就是这样成熟起来的。

在师傅们耳濡目染的引领下,素明日渐一日地爱上了厨艺。他幻想着能早一天自己也成为独当一面的厨艺好手。

学艺在身无捷径,笨功夫里出才人。素明跟着师傅包包子,只见师傅的包子包得又快又好。溜圆精巧,大小一样。十八个褶一个不多,一个不少。全像一个模子拓出来的,那么一模一样。再看自己的,爷爷孙子,大小不一。有圆有扁,外带还有露了馅的。

相形见绌。素明就问师傅,怎么才能包好包子?师傅说,练!

素明再问师傅,怎么练?师傅说,包水。

包水?素明不明就里。又问,怎么包水?

师傅乜斜了他一眼,一字一顿地告诉他,      把水当馅地包。我就是这么练出来的。

师傅的话让素明吃惊不小。他真正感觉到了学艺的路还很长很长。

素明不再幻想快速成才了。他真的从包水开始练,让自己的本事就从包水长起。

后厨的活儿哪样也不轻松。在这些不轻松的活儿里头,还有更辛苦的活儿。比如和面。尤其和轧面条的面,最累。

几十斤的一大团面,全凭和面人的一把子力气。每逢这活儿,素明便自告奋勇。只见他袖子一挽,一条毛巾往脖子上一搭,冲着那几十斤的面就大战起来。等面和好,那条毛巾也基本上被汗水浸透了。

守着机器给面条出条,是既呛又累的活儿。边等面条出条,便不断地撒防粘面粉。一场活儿干完,整个人就像从头到脚披了层白纱。这活儿,素明也是毛遂自荐。

夏天烙饼,守着大饼铛炙热难捱。脑瓜灵活一点儿的,此时都会找点儿别的活儿躲开守饼铛。还是素明,越到此时,他越是当仁不让。

就在这看似脏苦累笨的摔打中,素明学到了做人,也渐渐打开了厨艺殿堂的大门。

本事就像他身上日渐生出的肌肉,在不知不觉中就增添了力量。

在一天天的肯干、好学、勤问、苦练中,素明学会了师傅将手指飞快地点入烧热的油锅,凭感觉就知道油温的热度;学会了师傅用“闻、拍、听、看、切、蒸、烫”掌握面碱适中的办法;学会了面点师必须具备的“两套半”技术。把酵面面团和油酥面团玩得得心应手,让面点师制馅的那“半套”技术同样炉火纯青。

京西宾馆院子里的草坪年年重绿,素明的厨艺岁岁出新。家常的主食做得可口,工艺的面点造型逼真。

终于,素明在徒弟们中间脱颖而出了。

王素明

  4.京西宾馆会议科是个重要的部门,出了徒的素明被调到这里,专门负责首长们的会后夜餐。

这是个带有机动性的工作。首长们需要夜餐了,厨师就随机操持。待命的中间可以在电影放映厅看看电影。遇有夜餐了,银幕上就打出幻灯字幕通知厨师。

负责首长夜餐不仅是自身技术的被认可,还是一种政治上的被信任。尤其戒备森严的十三楼有了任务,也点名让他到岗,这更是一种堪以重任的标志。王素明用勤奋收获了这一切。

时间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。

在京西宾馆已干了近10年、眼眉前的面点活计也不在话下的王素明,突然接了一个让他大犯惆怅的任务——去山东学做周村烧饼。

王素明一听,心里一紧。

周村烧饼,王素明听说过,没见过。更别说它是怎么个制作流程了。光听老师傅们说它的来头儿就够唬人的:历史,一千八百多年。工艺,纯手工制作。特点,酥、香、薄、脆。形状,如纸片之薄。入口,久嚼不腻。品牌,驰名中外。

就因为周村烧饼这么有名,1969年党的“九大”召开,山东省敲锣打鼓抬着周村烧饼进了人民大会堂为“九大”献礼。

老祖宗传了快两千年的玩意,让王素明去一趟山东就学回来,那搁谁头上不肝儿颤啊?素明也肝儿颤。肝儿颤归肝儿颤,命令得服从。军中无戏言,给你任务你就得上。

素明怯生生地问,几个人去啊?

领导回答得很干脆,就你自己去。

就我一个人啊?素明有些愁苦了。

你先去学。学回来带徒弟。领导根本没解释他问的问题。

去呗。素明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山东周村食品厂。

厂里不冷不热地接待了他。老师傅们一看来了个小年轻要学周村烧饼,都不屑一顾。话里话外地敲打他说,噢,你也是来学周村烧饼的?前些天刚走了两个潍坊的。也是来学周村烧饼的,学了一年也没学会。

素明赶紧问,那怎么办?

老师傅轻蔑地一笑,嘁,怎么办?回去呗!常还有人来学呢,哪个学会了?

素明心里一紧,又问道,下功夫好好学,行吧?

老师傅咂咂嘴,压低了声音说,你咋个下功夫?俺们这手艺讲究传男不传女。连自家的闺女都不传,你说外人他咋能学会?

素明没话了。他知道,自己这趟“取经”的路,想走下来可不容易啊!

素明是个知情达理的人。这是他从小养成的好品行。他想,自己和人家周村的父老乡亲素昧平生,人家凭什么就轻易把老祖宗的手艺教给你?人心都是肉长的,你不为别人付出,别人怎么会待见你、乐意帮你?想通这个理儿,素明就不急着讨教做饼的技术了,而是处处留心专找脏活儿累活儿干了。

乡里的小厂,没什么管理。卫生那就更不讲究了。在京西宾馆呆惯了的王素明,对这儿车间的脏乱实在是看不下眼。

素明没和谁打招呼,找来扫帚、抹布、水桶、大盆就蒙头干起来了。

头两天,地面干净了。老师傅们没说什么。有的还窃窃私语,哼,大地方的人会耍这眼前花。这是哄着俺们教手艺哩!

过几天,窗户玻璃明亮了。老师傅们心里一动,嗯,这后生是个勤谨娃!

又是一天过去了,车间里的机器没有了油污,设备都亮出了自己的本色儿。老师傅们开始劝素明别累坏了。

彻底被感动征服了老师傅们的,是素明爬上老高老高的屋顶,让那已经被油渍污腻得不透亮的天窗重新射进了明媚的阳光!

没见过这么朴实吃苦、勤快懂事的年轻人。全厂的老少爷儿们都喜欢上了这个来学艺的小伙子。

老师傅们拉着素明的手,掏心掏肺地说,孩儿呀,你要学啥俺就教你啥。能一天教会的,俺绝不用两天!

王素明

  打这天开始,周村烧饼的工艺流程从老祖宗的源头,一一传到了当今一位叫王素明的年轻人手中——和面、揉面、醒面、掐剂子、延展、晃盘、上手背、贴鏊子。一个月下来,素明把这千年的制作手艺,清晰地拷贝进他的这颗千年后的年轻心里。

临别时分,老师傅们对他恋恋不舍。几个人抬着重重的烧饼鏊子放到素明面前。厂长望望送别的人群,把手按在素明肩头,红了眼圈说,小王啊,把这鏊子带回去。鏊子跟着你,就是周村老少爷儿们守着你哩。用它做出的烧饼,不会变味!

自此,京西宾馆就有了自制的周村烧饼。

后来有一年,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京西宾馆吃到了素明做的周村烧饼,他边吃边啧啧赞叹烧饼的美味。不时还亲手将烧饼递给身边的人,提议大家都尝尝。

由此,素明全面地担当起了京西宾馆的主食工作。

王素明

王素明

王素明

5.  一出戏可以救活一个剧种。一个人可以兴旺一个行业。

素明在面点上的顶梁作用,让京西宾馆进入了一个面点开发期。

以往,每到中秋来临之际,京西宾馆只做提浆月饼,几十年一贯制。素明担起了宾馆主食的重任,就要让今后京西宾馆的中秋多几分色彩。

又是中秋月圆时。京西宾馆用广东月饼、低糖月饼、五仁月饼、椰蓉月饼组成了系列。这些在素明主导下制作出的各式月饼,为京西宾馆带来了极高的赞誉。

军委首长张万年吃了他们的椰蓉月饼后赞不绝口。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高兴地夸赞说,       中国面点,京西第一!

口碑和荣誉鼓励得素明信心满满。

一展身手的机会来了!

1993年。北京市迎奥运烹饪大赛即将举行。

王素明

王素明

京西宾馆素不与外来往。一心想提高面点技艺的素明,企盼能到大赛上见见世面,会会高手。他的心愿得到了领导同意。素明开始了备赛。

方案很有创意:两种面点,一甜一咸。咸的是江苏风味的珍珠馓子;甜的是非他莫属的周村烧饼。

珍珠馓子少不了油炸。周村烧饼离不开炉具。这大家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炊具了,那是既重又大的厨房设备。

素明下了狠心。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。要比就比出个高招,要赛就赛出个绝活。宾馆领导对王素明参赛寄予厚望,决定雇车把炉具拉到赛场。设备到位,如同开战前将营寨驻扎在了疆场。

赛场本应在后厨实操。可王素明的周村烧饼炉体量忒大,进不去厨房,大赛组委会只得让这大炉子独霸大厅。平日富丽堂皇的大厅,一下子冒出了这么个怪物,先就让这周村烧饼有了与众不同的新奇。

这是一次真正的高手聚会。参赛的选手都是北京各大饭店、酒店的名厨大师。个顶个的有名有响。棋逢对手,将遇良才。别看从大家手里出来的是面点美食,可脑海里闪现的却是刀枪剑戟,耳边响起的是战马嘶鸣。

赛场即战场,比武即打擂。不到炉火纯青的功力,就甭想在这群英荟萃的地界儿露脸。

素明当然也忐忑。忐忑归忐忑,素明暗自思忖,自己心里还是有底气的。他只希望在赛序上自己能有个好位置。赛事如同演出。越靠前的出场越不占便宜。不论观众的入定,也不论评委的打分,靠前出场的都极易吃亏。

怕啥来啥。素明的出场偏偏就被排在了大赛的第一天。素明暗暗叫苦。自己第一次参赛就当了个“垫场”,这让他忐忑加不安,不免紧张得直劲哆嗦。

珍珠馓子是在后厨操作。

该上场了。素明长舒一口气,平静了自己的情绪。当他的手一挨着案板,即刻心思就全融进面里了。心无旁骛,一气儿下来,直把个 珍珠馓子炸得令人垂涎。

转移战场,再到大厅。

案板上手下生风,炉子里进进出出。又把个周村烧饼烤了个香味四溢。

直到此时,素明才稍稍松了口气,耳边也传来了人们的说话声。原来,本在二楼的评委们都被素明的实操表演吸引下来了。大家围在素明身旁,对他的美食作品赞不绝口。

评委中有一长者乃北京市西城区的名厨周敦厚师傅。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烹饪大师。周老盯着素明刚出炉的周村烧饼啧啧赞叹。尤其烧饼上那晶莹洁白的芝麻更让周老及评委们为之眼亮。遂问缘由。当听素明告知说,用的是水洗芝麻时,评委们甚觉新奇倍加赞赏。

原本以为自己“垫场”的素明,没成想一亮相就来了个碰头彩!

大赛颁奖仪式开始了。素明远远地坐在了会场的后面。他没敢想自己的名次。再说他能参加大赛已经很知足。一场大赛下来,他经了风雨,见了世面。也看到那么多同行高手的不凡技艺。他知道了天外有天的道理。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。他为不虚此行欣慰。

素明安然地注视着主席台。平静地听着主持人的讲话。

忽然,一位评委冲着素明的方向招起了手。那是提示让谁上前的手势。素明左右环顾,没发现有谁呼应。此时,就听得那位评委用话筒喊着自己的名字说,别找了,就是你。王素明同志,请你到前面就座。素明一听是叫自己,赶忙客气道,谢谢,不用了。我就在这儿挺好!那位评委带着笑声又喊道,咳,你还客气起来了。快过来吧,你获奖了,一会儿要上台领奖!

素明将信将疑地走到前面坐下。倏忽间,他有些在梦里的恍惚。

主持人宣布了获奖者名单。赛事的金奖第一名竟然就是他王素明!

同时他还荣膺了北京最佳面点师的荣誉称号。他制作的珍珠馓子,也获得了北京市名点的地位。

载誉归来的王素明受到了单位的嘉奖。一千元的奖金为他的勤奋执着做了一个榜样的注脚。

荣誉没让素明有丝毫的变形。依然那般谦和。依然那般踏实。工作还是那样精心。练功还是那样刻苦。每天他都坚持练炸半斤面的馓子,从未中辍。为攻下面点的装饰技艺,素明更是常常整宿不眠。

.

王素明

1999年。北京市第三届烹饪大赛开幕在即。

王素明知道大赛的消息,但他没报名。今年他不打算参赛了。

大赛组委会召开会议,京西宾馆的领导也到会了。会上,会务组特意问到王素明,还指名点姓要他参赛。领导回来后便通知素明准备参赛。

已经过大赛洗礼,并又苦练了6年的王素明果然出手不凡。赛事结束,金牌又非他莫属。      就此,他还入围了大师之列。荣膺北京“十佳厨师”、烹饪大师桂冠。

在灶台上苦苦耕耘多年的王素明,开始了对成功的不断收获。

时光进入21世纪。

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。为了迎接这个伟大的时刻,由北京市政府、中央办公厅等6个单位主办、20多个单位参加的烹饪大赛隆重举行。

这是一次理论与实操的激烈角逐。王素明代表京西宾馆出战。

果然不负众望。在大赛面点组的金奖中,又是他独占鳌头。

这一次的大胜,让他荣获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的荣誉称号。

战绩是令人信服的。赛场上,素明手下的珍珠馓子功力老到;椰奶像生蛋几近乱真;像生芒蓉果形真味美;翡翠咖喱饼入口即化。

就为了像生芒蓉果的出奇,素明煞费苦心。专门买来芒果,仿外形,找口感。硬是让自己的作品从造型到口感都达到了高档宴会的品位。

王素明用自己的执着,在将面点开发成一个个品牌的同时,也让自己成为了京西宾馆的面点品牌。

经他开发的京西名点龙须面、珍珠馓子、象形核桃、蛋黄饼、江米条、核桃酥、葱香芋泥、杏仁豆腐、鲜豌豆羹不光是餐桌、宴会的必上美食,还受到了市民的极大欢迎。宾馆小卖部外售他的面点,每天都是一抢而空。本是一个单位的客房服务员,想带些素明的面点探亲。几次三番就是没抢过前来热购的顾客。无奈之下,只好找局长求情,帮忙了却这份心愿。

王素明面点作品的逼真,常惹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。

这年,民主党派来京西宾馆开会。晚宴上,宾馆为这些老人们上了一道素明制作的像生核桃点心。

老人们盯着这盘核桃议论纷纷。有的埋怨宾馆不识时务。都是些花甲、古稀、耄耋老人,你上盘这么硬邦邦的东西谁能咬得动?有的干脆就火了。厉声问,把我们牙硌坏了,谁负责?!

待弄清楚此“核桃”非彼核桃后,老人们都哈哈大笑,直劲嗔怪自己少见多怪了。吃着香酥绵软的假核桃,老人们一个个乐不可支。

品牌是信任的写照。责任又是信任的基石。

那是新世纪的2003年。非典的肆虐让人自危。食品卫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。中秋临近。   中南海需要一批节日月饼。任务交给京西宾馆,这当然是须慎之又慎的政治任务。责无旁贷,王素明临危受命。

事情要保密。只许素明带一个徒弟,在寸步不离的专人监护下,暗暗在夜间工作。做好的月饼由现场的宾馆领导当场试吃。然后密封保存。7天后打开,由负责的领导再试吃一次,最后再封装送往中南海。

在令人最不踏实的日子口,王素明完成了最高的信任。

自这以后,王素明3年走上3个高度——

2004年他被评为全军职工先进工作者

2005年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。

2006年全军评定职称,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亲自为他颁发了烹饪大师证书。

 

王素明在中国的面点界,开拓了自己的一方天地!

王素明

王素明

6.    江山代有人才出。王素明由嫩苗长成了一棵独当一面的大树。

一代新人换旧人。手把手教出他的任徐民师傅退休了。

王素明懂得“欲求其上,必求上上”的道理。京西宾馆领导也期望能让自家的烹饪水平再上一个台阶。内外交流是少不了的。这就常请一些烹饪、面点大师来宾馆指导。在所请的大师中,有一位国宝级的面点大师,这便是国内外知名的郭文彬先生。

这文彬老,十分了得!

祖籍广东的文彬老,1956年就从上海调到北京饭店。素有"面点魔术师"美誉。

早在20世纪的1959年,郭老被派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,负责中国代表团各种宴会的服务工作就获赞誉。上个世纪80年代在布拉格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食品烹饪大赛上,怹以绝技糖雕"九龙庆丰收"、"丰收塔"一举获得金牌,并获国际烹饪大师称号。基辛格在观看他表演的抻龙须面时,目不暇接,赞叹不已。

文彬老乃中国新时期烹饪理论教材的奠基人。怹所著的《面点造型艺术》,至今仍是面点界的经典教科书。

亲口吃过郭老面点的各国政要难以数计。西哈努克、胡志明、金日成、舒尔兹、根舍、基辛格、蓬皮杜等都对郭老的高超技艺赞不绝口。

经几十年潜心钻研实践,文彬老博采众家之长,勇于创新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。怹著书立说,授徒育人桃李满天下,有多项发明专利。为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,发展烹饪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文彬老声名享誉海内外,成为一代面点宗师。

王素明想拜文彬老为师的心仪已是多年。

实际上在王素明的心中,文彬老早已是自己的师父了。从面点的设计到装饰、制作,王素明都是跟文彬老讨教来的。现在,文彬老能常来宾馆指导,那实在是个拜师的绝好机会。

王素明把自己想拜文彬老为师的心愿和领导说了。领导很诧异,说,你已经是大师了,该有人拜你了。你还拜啥师啊?

王素明没说啥。领导不应允,王素明也不好坚持。这就把不久郭老的一次收徒拜师仪式错过了。王素明把拜师的愿望压在心底,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。

早在王素明准备参加迎接党的十六大烹饪大赛,请教郭老面点装饰时,他的这个心愿就已经生发了。

那正是盛夏的日子。王素明来到郭文彬先生家。

酷暑难捱。已逾古稀的郭老坦诚实在。只见他光着膀子,下身一条大肥裤衩,边讲边做汗流浃背。从用糖粉作容器的艺术性,到用面人面捏花的技巧,老爷子不厌其烦一一实操演示。

王素明被感动得几近发痴。头脑里再没别的想法了,只剩一个念头就是,这么好的老先生,我必须拜师!

这一天,郭先生又莅临京西宾馆做指导。王素明下了狠心要在今天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心愿。

在十三楼上,就在郭先生和馆领导正寒暄的当口,王素明猛地走到郭先生面前。他捧起郭先生的手,噙着泪花说道,郭老,我要拜您为师。请您收下我吧!话音刚落,王素明扑通跪在地上,正正经经地给郭老磕了三个头。

郭老一时无措。只是一边叫着,素明,快起来!一边张望着在场的馆领导。

馆领导看到王素明拜师决心这般笃定,便都为他央求起了郭老。

.       王素明的三个头磕得郭老心潮起伏。怹的心里也早把素明当做最好的后继者了。虽然郭老和素明各在一方,可素明的刻苦执着、卓然的业绩郭老都是清楚的。

从素明无论到哪里学习,都能用自己主动包揽脏活累活感动对方,到每一次参赛,不管自己还是徒弟,都绝不在实操上做任何手脚。从备料到出作品,全部在现场磊落光明地如实展现;从素明自己花钱到友谊宾馆学做西点,到为军委会议的召开摆出一桌子的面人作品;从素明带着同事走遍夜市的每一家店铺,专看面食制作,到他常跑书店找寻面点制作的书籍;王素明走过的路,郭老都看在眼里,也记在心里。怹为中国的面点文化能有这样的传承人自豪。也为自己能亲手把一身的面点技艺留给这样的后来人欣慰。

此刻,这个自己认可的后来人就在眼前。虽然自己早已桃李满天下了,可是,光大中国的饮食文化那是需要千万人为之奋斗的大事业啊!

郭老被眼前跪着的素明感动了。怹俯下身,双手扶起了素明,连连说道,快起来,快起来。我收了,我收了!

周围的人们鼓起了掌。师徒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。

王素明

王素明

7.

兢兢业业、埋头钻研的王素明,像一棵树般地,慢慢扩展着年轮。直到成为面点界秀林的巨木。

能力就是担当。有了一副坚实的肩膀,王素明责无旁贷地挑起了中国面点文化传承的重任。

根基自然是厚实的。中国面点传统的要领、技艺、品类、造型他已烂熟于心。各式面点的制作也已是得心应手。不时涌现的出新念头可谓锥处囊中。

创新由萌动进入躁动。躁动又由情绪化为行动。

王素明先从最普通、最常见,出新难度也最大的馓子入手,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路。

馓子是一种用面粉和面做成的油炸面食品。据考,这种食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。苏东坡题为《寒具 》的诗曰“纤手搓成玉数寻,碧油煎出嫩黄深”就是描写馓子制作过程的。

通常我们吃的馓子,不论麻花形、手镯形、凤尾形、直形、弯梳形基本都属平面类型。即使摆成立体形状的造型,其实也是平面体的堆垒,并不是制作工艺上的迥异。

王素明要让馓子上千年的传统制作工艺开出时代审美的新花。

他要让馓子的制作工艺开始一个全新的立体时代。

这是一个从简单工艺流程的遵循,到工艺技术、技巧必须训练有素的转变。是一般意义上的厨师,到烹饪大师的跨越。是简单劳动到复杂工艺的提升。更是一个大国工匠必须具备的精益求精、肯于创新的担当精神。

这是带有从量变到质变哲学意义的进步。

王素明

  王素明创意的第一个馓子作品便是灯笼馓子。

这是一个极像我们通常喜庆的日子里常见到的情景——红色的木架上,并排挂着一排宫灯。宫灯之间,是炫目的隔带映衬。试想,在高规格的晚宴上,餐桌上如能凸显这样一架中国宫灯的面点作品,那是怎样典型的吉祥、喜庆的中华文化啊!

精美的创意后面就是艰辛的实践。

挂置灯笼的架子先是用面制作的。效果一般,就改用糖粉在模具上成型、组合了。这一技术,王素明已跟师父郭文彬先生学到手了。真正考验他的,是馓子在油锅里边炸边固定弧度的难。这是要分毫不差的精准,才能按照灯笼的造型一块儿一块儿拼接起来。其中有一点点走形,或这块儿馓子稳不住,或直接破坏整个儿灯笼的造型。

此时必须做到忘我的精细。几乎等同于医生在无影灯下的专注。

一手一双筷子。一双筷子钳着馓子的一头儿。馓子入油,极快地膨胀变硬。就在这瞬间,两只手同时翘起,让馓子弯出规定的弧度。与此同时,馓子表面鼓出薄如蝉翼的晶亮圆泡儿。那泡泡儿在油的润泽下,晶莹剔透,一如珍珠闪耀。故名曰:珍珠馓子。

不断的失败终于孕育出了这个让人惊叹的美食艺术品。

北京电视台特别邀请王素明现场表演这一制作过程。现场的观众、荧屏前的观众,都被王素明的高超技艺折服了。

 

创新的收获接二连三。

王素明

  中国宇航员杨利伟的首次太空徜徉,激发了王素明新的灵感。

太空带回的茄子籽繁育出了别样的茄子。王素明要让这有着非凡身世的茄子彰显出中国人的自豪。

一个创意飞进了他的脑海:就用太空茄瓜命名这道美食!

于是,一个极富幻想的生动情景诞生在餐桌上——糖粉制作的卫星、嫦娥相依相偎;用糯米粉、澄面、白糖、油制作的茄瓜以假乱真;包上茄干儿做的馅,然后下锅油炸。一盘如梦如幻的美食,看得让人不忍下口,嗅着令人垂涎欲滴。

这道美食,在王素明报考中国烹饪大师的现场表演时,让在场的总后勤部长廖锡龙都啧啧赞叹。

为了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,北京举办了烹饪技能大赛。

这次是王素明的徒弟郗玉根参赛。

郗玉根是王素明众多徒弟中的一个。这些年来,王素明也像师父郭文彬先生带他一样,用心血和真情带着他的徒弟们。这是一种神圣的遗传。

遗传基因的力量是强大的。文化基因的遗传尤为入骨入血。文彬老那一身中国面点文化的基因在王素明这里不仅得到了继承,更多的是得以光大。如今,王素明的徒弟又个个出类拔萃。不论男徒弟、女徒弟  ,不少也已经是中国的面点大师了。郗玉根便是其中的一个。

王素明这次为郗玉根设计的作品是灯笼包。

这是在钳花包的基础上变型为灯笼造型的。

这又是一次面点制作上的极限突破。更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艺术与面点艺术的一次大胆融合。

设想的效果是这样的:5个灯笼为一排,两排灯笼相对摆放在院落里。前景是一座四合院的门脸。门墩是两头狮子把守。背景用古香古色的牌楼做衬。这堂极像舞台上舞美制作出的场景,以极大的遐想空间把人们带入了它所设定的年代环境。

这简直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浓缩提纯。

既是如此,别无捷径。王素明带着相机到北京后海拍了大量四合院门脸、牌楼的照片。从中找出它们最有共性的建筑特点。最后确定了自己的方案。

门脸、牌楼和狮子门墩是用糖粉制作的。色、型逼真,巧夺天工。门楼上的瓦片都清晰可数。灯笼包的面用腐乳汁和成。胎带的酱红,与宫灯颜色如出一辙。

郗玉根将师父的创意发挥的淋漓尽致。赛场上作品刚一完成,便引得评委齐声赞叹。

王素明积累一身的中国面点技艺,已经承接到了徒弟们的手上。

王素明

王素明

 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所以延绵不断,就在于这渗入民族血液里的基因,在华夏儿女中一代代地传接着。这种传接如同黄河的流水,不论遇到怎样的曲折,哪怕弯曲出九十九道弯,最后还是奔入大海。

忙碌的日子过得飞快。不知不觉中,王素明看到花甲之年在不远处向他招手。他知道,自己距离开岗位的时间不多了。难舍的情愫不时袭扰着他。

京西宾馆的领导也未雨绸缪地想到了,大师们的才艺本是宾馆的一笔宝贵财富。不能因为大师们的退离让这财富断代。于是决定编撰《京西宾馆菜谱集锦》。面点篇章自然由王素明主笔。

就在王素明退休之际迎来了京西宾馆建馆50周年。他以多次立功受奖而被编入京西宾馆馆史。

王素明以自己有口皆碑的业绩和高超的面点技艺赢得了尊重。宾馆领导为他的退休暨收徒举办了一个规模空前的仪式。大家纷纷表达着对他的敬佩之情。叮嘱他别再受累,安度晚年。

家人也盼望着他从此能安歇在家,尽享天伦之乐。

几年过去了。退了休的王素明却没有安分一天。

他把退休当成了阵地转移。在新的时空下开始了更大的施展。

那是怎样的一种充实——依然惦念着徒弟们:师徒交流、示范实操、帮助设计;依然履行着大师的使命:出任大赛评委、应邀授课讲学、受聘担任客座教授;依然践行者共产党员的职责:走进校园指导学校食堂工作、走向边防,为边防官兵吃的营养健康、吃出战斗力尽心尽力。

繁忙的社会活动让王素明乐在其中。更让他、也让他的快板书师父王印权、刘兰芳老俩口欣慰的是,他的快板书终于又派上用场了。

在王素明所表演的快板书段子中,《北京小吃》是他最喜欢的。

是啊,“北京小吃”耗了他一辈子的心血!

 2017. 9. 16.于北京草桥.

著文/ 宋国兴

漫像/ 朱凤翔

制作/ 程勤海

=== 'https') { bp.src='https://zz.bdstatic.com/linksubmit/push.js'; } else { bp.src='http://push.zhanzhang.baidu.com/push.js'; } var 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"script")[0]; 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bp, s); })();